一、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档次低,相互模仿现象严重。休闲服装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它却包括了设计、面料、辅料、工艺、版型等很多方面的技术。国内品牌在这方面与国外品牌差距较大,很多中高档的产品生产不了。
拿板型来说,国际品牌在这方面非常讲究,国内品牌的产品虽然在外观上与之相似,但穿着效果大不相同,GAP的一件普普通通的上衣,穿上以后却不觉松垮,反而更能显出女性的窈窕身材,而且穿着感觉很舒服,原因是其裁剪时要依据人的身体结构进行非常细微而合理的增减处理。
设计是服装企业的灵魂,很多国内品牌没有形成高素质的、具有原创能力的设计师队伍。行业内没有多少真正的服装设计师,而大量所谓“设计师”的打版师大都是从生产一线的熟练工人培训成样衣工再到打版师,一般没有受过设计方面的专业训练。由于原创能力不足,很多企业在产品设计上采取拿来主义的策略,在款式上相互模仿,产品体现不了品牌的附加价值。
二、产品质量及安全性问题。2011年4月份,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从对北京各大商场上随机购买的休闲裤进行了比较试验,在比较试验中有多个消费者熟知的名牌休闲裤被判定为不合格,多个知名品牌休闲裤被检出PH值、色牢度等安全指标问题,服装的安全性问题再次敲响了警钟,在抽检的57个样品中,有21个样品不合格,不合格样品近四成。
三、高库存制约企业发展。休闲服饰对流行非常敏锐,所以更新淘汰很快,一不小心就会带来大量的库存。不少休闲服饰企业年销售额一个多亿,库存也有一个多亿,企业赚的钱都投在仓库里了。高库存不仅占用了企业资金,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贬值。在换季时厂家为处理库存、回笼资金进行甩卖,而甩卖的结果是什么?消费者对品牌的价格体系严重产生怀疑,品牌形象受到较大影响。
四、缺乏对品牌的培育。大多数休闲服饰企业还仅仅把品牌作为卖出产品而存在的附属物,以至于过于简单盲目地进行铺货、促销和扩张,而忽略了对品牌有效的培育。主要表现在:
品牌定位不清晰,个性不明显,核心价值模糊,许多国内休闲服饰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为年龄介于15岁到35岁的中青年人,这种定位忽略了除年龄外对服装选择同样重要的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其他因素,而15岁到35岁这个年龄区间本身也需要进一步细分。
广告内涵苍白,沟通主题不明确,品牌推广模式单一,国内大多数休闲服饰品牌的品牌推广尚仅限于广告加名人代言的模式,而缺乏对文化推广、公共关系推广、体验推广等其他方式的尝试。
缺乏对品牌延伸进行科学长远规划,品牌延伸是实现品牌价值增值的核心;通过品牌延伸把“品牌—产品”概念转变为“品牌—资产”概念,才能真正实现品牌价值的增值。在休闲服饰领域,品牌主要是通过品牌扩展、主副品牌、多品牌等形式实现品牌延伸的,国内大多数企业缺乏这方面的长远规划。
五、营销渠道问题
国内休闲服饰企业目前主要销售渠道还局限于大流通、大批发或为国际品牌代工的阶段。很多休闲服饰企业在渠道创新方面意识不强,没有建立或经营好自己的营销网络,渠道竞争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