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招拆招让汽车用品行业规范起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著名汽车品牌早已不是“奢侈品”,而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著名汽车品牌早已不是“奢侈品”,而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在享受汽车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有车族的烦恼也接踵而至。烦恼之一就是汽车在保养维修时遭遇的服务“陷阱”,所以要选择诚信商家维修,质量更有保障。
用招拆招,中国汽车用品十大品牌商的谎言和维修“陷阱”不在是问题
谎言一:节油产品令爱车变身“永动机”
在汽配市场,“高科技”节能产品数不胜数,几乎每个节油器都声称工作原理科学可靠。譬如说“利用红外线技术改变汽油分子键和激活氧分子,能达到助烧和节油的功效”;“将纳米材料添加到橡皮管内,聚集的油分子团被击碎变成单个的油分子,能促使燃油进入气缸时与空气充分混合进而达到完全燃烧”。听起来还真是煞有介事。在广告的**下,有车主花费500多元安装了一个红外线节油泵,一个月下来,李先生发现爱车不仅没有节油反而动力是日趋疲软。
谎言二:抗磨产品令爱车免机油
近来在汽车用品市场上发现有种新产品,称使用后能让车辆承受无机油行驶。对于车主来说,以后不用频繁的花几百元换机油。产品说明书还称,抗磨产品不仅免拆修复,还可以修补车辆部件的磨损,甚至能“节油减排”——节省燃油30%,使尾气中的废气降低2-10倍之类,号称绝对的环保。若车主选择安装,还会被4S店警告“如果安装了此类产品,在质保期内产生质量问题,4S店及厂家不负责保修”。
谎言三:“光触媒”根治车内异味
有车主为了祛除车内浓重的内饰味道,听了4S店推荐选用了“光触媒”产品。先不说每次800元的费用昂贵,多数车主表示做过之后效果并没有广告宣传的那样明显。
谎言四:汽车封釉永久保护车漆
买了新车,车主一般都会考虑做一个全车封釉。这样能让车子犹如“镀了一层保护膜”,令漆面一直亮丽如新,有的甚至号称做了封釉后一年内不用打蜡。
维修“陷阱”一:车辆送修竟被他人私自使用
行家支招:
有时候由于特殊原因,不得不将爱车留在汽修店过夜,如果对方缺乏诚信,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就难以得到保障。车主去维修的时候,最好留意一下里程表和油表,并且拍照留下证据。如果发现车辆被使用过,要跟汽修店工作人员交涉,为自己维权。
维修“陷阱”二:瞒天过海以次充好欺骗顾客
行家支招:
以次充好,赚取其中高额差价是汽修店服务中常见的伎俩。如果车主只是换换机油三滤等一些易耗件,自己对汽车又比较熟悉的话,可以去找一家正规维修店。对于预防汽修店副厂件充正厂件,在更换部件时,车主最好能在现场,特别是要注意检查那些配件的品牌以及防伪标贴。
维修“陷阱”三:提早保养越早越能多捞钱
行家支招:
提前保养,对汽车而言并没有什么损失,但是需要消费者花更多的钱和时间,从而增加了维护成本。遇到这类问题,车主不同意就可以了,坚持在厂家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更换是不会错的。如果要提前,最好是在规定里程的百分之十之内。去保养之前要明确保养内容,不然汽修店有可能给你另加额外的保养项目,保养费用也会水涨船高。做完保养后,要向店家索要详细单据,了解本次保养的项目和费用。知道这些以后,等到下次再做保养时,自己可以心中有数。
维修“陷阱”四:马虎了事治标不治本
行家支招:
市民维修车辆时,一定要看清店家是否有维修经营许可证。从事汽车维修经营是需要经过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许可的。获得一类、二类汽车维修经营许可的,可以从事相应车型的整车修理、整车维护、维修救援、专项修理;获得三类汽车维修经营许可的可以分别从事发动机、车身、电气系统、自动变速器维修、涂漆、轮胎动平衡和修补、四轮定位检测调整、供油系统维护和油品更换、喷油泵和喷油器维修、曲轴修磨、气缸镗磨、散热器(水箱)、著名空调品牌维修、车身清洁维护等专项维修业务,经营者可以获得一个或多个维修项目的经营资质。都说买车容易,用车难。
欢迎转载分享本文“用招拆招让汽车用品行业规范起来”,转载时请保留文章版权来源网址中国品牌网汽车用品品牌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