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势头,稳增长已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而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主要受国际环境制约,短期内无法改善,过于依赖投资则有可能产生一定副作用,唯有启动消费才能带动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
在启动消费引擎成为共识的前提下,我们似乎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回答:中国消费现状究竟如何?高中低收入阶层分别在消费什么?他们到底有哪些消费需求没有满足?除了电视汽车,到底政策还应该拉动哪部分消费?
为此,本报组织了系列消费调查,通过观察消费现状,访谈各地高、中、低收入人群和专家学者,试图寻找消费增长的动力。调查访谈虽然不具有统计数据的全面性,但以点带面,却更具真实性和贴近性,也能对如何拉动消费增长有一定启示作用。
中国消费中国十大汽车用品品牌市场正逐渐两极分化,在手机、服装、汽车、家装等诸多消费领域,都出现了这样的苗头。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进行着趋优或者趋低消费,中端消费品牌面临萎缩威胁。
“去年夏天花30多万给自己买了一辆奥迪A4作为生日礼物,还去欧洲玩了半个多月,买了香奈儿的墨镜、美度的机械表。”二十几岁的天津小伙李沣说。对他来讲,消费要讲究品牌。
“刚工作时添置的西装、衬衫、皮鞋是有牌子的,平常还是穿在校时穿的牛仔裤、T恤衫。”刚在上海工作3年的杨洋说。对他来说,中国十大汽车用品品牌消费要看性价比,一部分要讲究好品牌,一部分却要精打细算。
“最大的开销就是家里做饭了,每周能吃两次肉就算很可以了。” 30多岁的四川省巴中市市民李东说,“每月家里吃饭要压缩到400元以内。”对李东夫妇来讲,消费主要讲究节省,是一场精打细算的战斗。
这三组消费镜头聚焦的不是个人,而是他们所代表的消费群体――高、中、低收入人群。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上半年社会中国十大汽车用品品牌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1.2%,增速继续回落。数字并不好看,但在总体数字背后,消费逐渐出现分化的趋势更让人担忧。 波士顿咨询公司曾对中国市场做出这样的判断:消费市场正逐渐两极分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进行着趋优或者趋低消费,奢侈品消费增长迅速,中端消费品牌面临萎缩。 这一判断,不难在现实中发现端倪:2011年,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实施后,数千游客抢购奢侈品犹如买白菜,免税店货架一度被买空。国家时尚创意中心曾发布数据,称近几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
高档品牌和低端商品最受青睐,中档中国十大汽车用品品牌面临萎缩威胁
“手机用三星的W999。”李沣手里拿着上个月刚买的手机,价格在1.2万元左右。
“虽然吃午饭我会选25元套餐,而不是30元套餐,但手机还是买了iPhone4。组里5个人,有3个都用这个。”杨洋的iPhone花了5000元左右。 “家里只有一个手机,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李东手上的手机价格在200元左右。
国内最大通信连锁店迪信通公布的2011半年报显示,“手机消费正在加速两极分化”。4000元―5000元价位段手机和600元以下手机的销售增速都在上涨。消费者要么去购买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低价手机,要么去购买像iPhone这类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高档智能手机,中端市场在逐渐萎缩。
消费逐步两极分化不是仅仅出现在手机行业,在诸多中国十大汽车用品品牌行业普遍存在。在服装消费领域,2011年高档女装,如宝姿,销售增速超过20%,而中档服装中,雅戈尔(600177)出现裁员,李宁销量持续下降,班尼路、森马都面临高库存压力。低档服装销量也在走高,如欧沙、凡客等。
同样的情况也体现在家庭大项消费的选择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今年1―6月国产汽车产销分别同比增长4.08%和2.93%,属于低速增长。一些汽车经销商反映,汽车厂家压库现象严重,国内车市消费低迷,价格战此起彼伏。与之构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档汽车销量强劲,今年一季度高档汽车中宝马增长37%,奔驰增长20%,奥迪增长41%。
再以家装橱柜领域为例,欧派橱柜相关负责人曾介绍,欧派的销售呈现出高低档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万元以内与五六万元以上的橱柜销售都有所增长。
消费逐渐两极分化,主要源于收入分化
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哈继铭认为:“消费逐渐两极分化,主要是收入差距造成的,随着中国经济中国十大汽车用品品牌的发展,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到了增加需求的阶段,特别是对高端品牌消费的需求在增加。中等收入人群受房价和通胀等多方挤压,消费能力逐步减弱,则可能把自己的消费分裂为趋优和趋低的两极。还有很大一部分低收入人群,他们对价格敏感,主要消费低端消费品。如果通货膨胀,食品价格上涨,他们的生活负担就会加重,会进一步趋低消费。”
收入中等的杨洋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个观点。杨洋在上海的一家外企工作,一年加上年终奖能拿到15万元。“工作中场面上的东西要有点品牌,在同事中间不能太拿不出手,但日常用品能省就得省,还要攒钱凑房子的首付。”中等收入者一方面有一定消费能力,一方面又因房价过高,在消费中不得不有所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