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维权意识增强 网购门业产品存在风险
从“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消费者主要围绕质量问题、合同问题和售后问题向企业问责,而在2016年的家居建材产品投诉问题中,装修建材品类成为众矢之的。近年来,网上交易快速增加,“看图下单”的方式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明明包邮免运费,货却送到离家3公里外的物流站自提;货不对板想退,不支持运费险的大件退货邮物流费又太贵;识穿假货要求赔偿,卖家却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款;安装维修成问题……
实际上,网购家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家具类、建材类、家居产品类以及互联网家装等板块。虚假促销、售后缺位、货不对板等问题,屡屡成为消费者网购家居的“痛点”。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16年全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53505件,其中房屋建材类投诉量仍居前五位,且各品类投诉量均比去年有所上升。
在家居领域,采用网购方式的消费者遇到的麻烦重重,维权投诉率也在不断上升。业内认为,这一方面说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在逐年加强;另一方面,网购门业产品的风险依然存在。
门业促销常见“低价坑” 虚假促销需监管
目前不少门业电商企业通过各种“伪低价”手段令消费者上当受骗。每逢“3·15”、“双十一”、“双十二”、春节等节庆,不少家居建材品牌均在网上给出优惠价格,另外还有免单、返现、抽奖等优惠力度,不少品牌更是给出2~3折的折扣力度,价格着实吸引人。
“网络搜索界面单价显示几百块钱,一下订单上千块”是消费者常见的吐糟。“单品显示促销价与实际订单成交价相差太远,低标价给顾客带来极大的心理暗示和诱惑进店。”这就是网购的价格陷阱之一。
消费者冲着低价的诱饵去,结果并没有尝到实惠。除了消费者熟知的限量低价、“零元购”等噱头外,有价无货和虚构原价也是电商的通病之一,甚至在双十一、双十二等大促节点,部分商家提前拉升原价,再半价促销。
除了低折扣、零元购,网购平台上的“秒杀”越来越普遍。开展“秒杀”活动的网络商家通常只愿意拿出很少的商品,有时甚至只有一件商品。虽然商品价格相当诱人,但由于数量少买者多,实际上无异于抢购。其实,随着网购人数的增多,消费者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所谓的“秒杀”心动程度已不高。
日前,2017年3.15晚会开启,今年的“3·15”消费维权年主题为“网络诚信,消费无忧”。作为每个家庭都会涉足的家居装修行业,门业产品的消费能否做到无忧,关键在于企业能否自己规范行为,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是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