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都已经完全主导了中国家电市场.近年来,先后爆出的一系列召回门事件让外资著名小家电品牌陷入舆论漩涡,更有人断言这是本土品牌崛起的机会。
近年来,先后爆出的一系列召回门事件让外资著名小家电品牌陷入舆论漩涡,更有人断言这是本土品牌崛起的机会。那么,这些事件是否真的撼动了外资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是否影响到了消费者的选择?在目前的家电市场上,中外品牌的销售情况如何?各自具有哪些优势?这些召回门事件是否影响到了消费者的选择?
消费者对中外品牌的认知所受影响较小,而在品牌的选择上则非常理性。
曾经,拥有一台进口家电是不少中国家庭的骄傲。随着我国家电行业迅速崛起,我们有了自己的家电品牌。而且,中国家电企业在站稳国内市场之后,许多企业还纷纷走向海外市场,向世界展示中国家电的制造力量。中怡康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家电市场规模在2011年突破了1.2万亿元。中国家电品牌的市场份额更是超越了外资品牌。
在关于著名小家电品牌选择的问题上,只有15.38%的消费者表明自己是国货的坚决拥趸,而有超过六成(61.54%)受访者表示是否会购买外资品牌视所购家电的品种而定。人们对于外资品牌产品的认可度随家电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购买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及一些生活小家电产品时,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外资品牌,而受访者对外资品牌微波炉、吸油烟机、灶具等厨房电器的购买欲求相对较弱。
我们把中国家电市场活跃的品牌分为四个系列,第一个是本土品牌,第二个是欧美品牌,第三个是日系品牌,第四个是韩系品牌。无论是从品牌数量还是从市场份额来看,本土品牌都已经完全主导了中国家电市场。
不过,中外品牌的影响力在不同区域市场的表现存在差异。外资品牌影响力在一二级市场较强,而三四级市场主要由本土品牌垄断。比如在电冰箱产品的一级市场,外资品牌占到四成的份额,但到了四级市场则降到不足两成,本土品牌份额达到了83.3%。
我们也发现进入到我国家电市场的前10位品牌中,本土品牌数量正逐渐增多,稳定性也越来越强,这说明本土家电品牌不仅在做大,也在做稳、做强。由于欧美地区的品牌萎缩,日系家电品牌正在经历比较大的战略性调整,这为当下本土家电品牌的成长和壮大腾出了更多的市场空间。
从整体规模上看,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本土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但是平均到每个品牌就很少。
尽管从感情上来说应该支持本土品牌的发展,但是目前无论是生产制造还是消费选择,国际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整机制造商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充分多样化。
外资品牌受消费者青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消费者有能力支付外资品牌产品的溢价;二是大家电包括冰箱、洗衣机、空调及彩电上的一些最先进的技术还是掌握在外资品牌手中,要享用世界最新技术,购买外资品牌的产品是一条便捷之路;三是外资品牌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设计与工艺确实水平较高;四是整体材料工艺水平较高,材料、色彩、内部结构设计与与不断提升的家居生活环境相匹配,加上节能、环保和方便性、人性化等特点突出,自然就成为了高端消费群体首选。
因经济实力和对品牌忠诚度相对较高,一二级市场的消费者更青睐于外资品牌,外资品牌在销售量和销售额上占有四成的市场份额,几乎都是在一二级市场完成的。产品布局上,在大中城市市场,大尺寸平板电视持续保持热销势头,外资品牌在46英寸以上产品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不过,尽管外资品牌一再强调要本土化,但其在本土化上仍显得力不从心。如由于外资品牌在三四级市场渠道的缺失,其并未在如火如荼的家电下乡中获益,而随着三四级市场在中国崛起,外资品牌对这一市场的把控能力仍很弱。另外,三网融合将带动中国互联网电视和数字电视的发展,互联网电视受制于政策**,外资品牌很难进入中国市场,而数字电视一体机则完全排斥了外资品牌既有的产业链优势,受芯片和运营商的局限,也为本土品牌所掌握。
虽然统计数据显示,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在逐渐缩小,但是,以前他们是卖产品,现在则通过输出核心技术和出售关键零部件,不仅获取了丰厚的利润,而且由于占据了产业链中的关键位置而在行业内掌握了很强的话语权,因此,本土品牌还需要在研发和创新上加大力度。
欢迎转载分享本文“本土品牌都已经完全主导了中国家电市场”,转载时请保留文章版权来源网址中国十大品牌网小家电品牌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