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跃迁的浪潮中,中国涂料行业正经历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变革。面对环保政策收紧、成本压力攀升、市场需求多元化等多重挑战,传统涂料企业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通过技术创新、流程重构和生态升级,实现了生产效率、产品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这一蜕变不仅重塑了行业格局,更成为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生动缩影。
政策驱动与市场倒逼:转型的必然性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明确要求企业升级设备、优化工艺。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环保涂料、个性化色彩解决方案的需求激增,倒逼企业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与效率并重”。
以双虎涂料为例,这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工业“老字号”,2015年搬迁至武汉化学工业区后,投入近4000万元引入德国SAP系统、智能调色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将生产周期从7天缩短至1天,原材料容错率趋近于零。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成为涂料企业主动拥抱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
技术赋能: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跨越
涂料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以数据为核心,覆盖研发、生产、管理全链条:
1. 研发创新:AI技术颠覆传统配方开发模式。三棵树通过接入国产大模型DeepSeek,构建“场景-空间-标准”色彩算法,用户上传空间照片后,AI可秒级生成50余种配色方案,并规避色彩冲突风险。此外,其数据驱动的配方优化系统,能将原材料性能建模与配方运算效率提升至秒级,研发周期大幅缩短。
2. 生产提效:烟台万亨推出的预混合设备、低温固化双螺杆挤出机等智能装备,通过精准温控和自动化流程,将涂层均匀性提升30%,能耗降低15%。双虎涂料则借助智能调色机械臂和DCS系统,实现“一键调色”“无人车间”,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
3. 管理升级: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生产数据实时可视。晨光涂料等企业通过中控系统监控200余项工艺参数,实现设备异常提前15分钟预警,非计划停机损失减少40%。
生态重构:从单一制造到全链协同
智能化不仅改变企业内部流程,更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例如:
• 上下游联动:双虎涂料联合供应商推进数字化改造,通过智能物流系统追踪原料与成品流向,库存周转率提升20%。
• 服务延伸:三棵树开发粉刷智能机器人,融合AI视觉识别与运动控制技术,自动规划施工路径并调控涂料均匀度,解决建筑行业人工短缺痛点。
• 跨界融合:智能涂装方案与汽车、3C电子等行业深度结合。如某国际巨头利用RFID技术优化汽车涂料库存管理,同步研发新能源汽车专用防腐涂料,开辟增量市场。
标杆实践:转型路径的多元探索
不同规模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出差异化转型模式:
• 头部企业引领:三棵树构建“AI知识中枢”,整合300万+结构化数据节点,打造从色彩设计到施工服务的全链路智能生态;亚士创能通过智能制造基地实现“黑灯工厂”,单线人均效率提升3倍。
• 中小企业突围:辽宁顺风新材料建成东北首个绿色智能工厂,数字化生产线使一线工人减少51%,产能翻倍,产品不良率下降28%。烟台万亨则专注定制化设备研发,为中小涂企提供“高性价比”智能升级方案。
未来图景:智能化驱动的行业新生态
随着5G、工业元宇宙等技术的成熟,涂料行业智能化将向更深层次演进:
• 个性化定制常态化:模块化生产线支持“单件小批量”生产,如广东某企业通过智能调温系统,使产线切换时间缩短60%,满足定制涂料需求。
• 绿色制造深化:水性涂料、粉末喷涂技术普及,结合闭环回收系统,推动VOC排放趋零。双虎涂料计划2028年建成“灯塔工厂”,目标材料浪费率再降15%。
• 产业边界消融:涂料企业从产品供应商转型为“空间美学服务商”。如三棵树通过AR技术实现墙面色彩虚拟渲染,重构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连接。
结语:以智造重塑行业价值
从人工投料到机械臂调色,从经验驱动到数据决策,涂料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印证了一个真理:传统制造业的突围之道,在于以技术重构生产力,以生态重塑竞争力。未来,随着AI、物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涂料企业将不再局限于“生产涂料”,而是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定义者、智能工业生态的共建者。这场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