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企业家品牌周刊管业资讯 → 新闻正文
2025/5/5 14:33:41

循环经济:管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

本站作者
如何将传统线性经济模式下的“废弃物”转化为循环经济中的“新资源”?这需要从技术创新、模式重构到政策引导的多维突破,开辟一条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的新路径。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资源危机并行的时代背景下,循环经济已成为破解资源约束、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作为工业生产与城市基建的重要领域,管业(如塑料管道、金属管材、水泥管等)每年产生数千万吨废弃物,其资源化利用不仅关乎行业可持续发展,更承载着构建“无废城市”与“零碳社会”的使命。如何将传统线性经济模式下的“废弃物”转化为循环经济中的“新资源”?这需要从技术创新、模式重构到政策引导的多维突破,开辟一条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的新路径。

  一、管业废弃物资源化:从“负担”到“资源”的认知跃迁

  传统管业废弃物处理以填埋、焚烧为主,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释放二噁英等有害物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废弃塑料管道超500万吨,金属管材回收率不足30%。然而,这些“废弃物”本质是错配的资源:塑料管道可提炼再生颗粒,金属管材经熔炼可重获新生,水泥管破碎后可作为路基材料。

  认知升级的关键在于重构产业逻辑。例如,德国某企业通过化学回收技术,将混合塑料管材分解为乙烯、丙烯等基础原料,重新用于管道生产,形成“原料-产品-再生原料”的闭环;国内某水泥企业则将废旧水泥管与建筑垃圾协同处置,制成低碳混凝土,碳排放量较传统工艺降低40%。这些案例证明,管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不仅是环保需求,更是产业升级的突破口。

  二、技术创新:打开资源化利用的“黑箱”

  资源化利用的核心障碍在于技术瓶颈。当前,三大技术方向正重塑行业格局:

  1. 智能分选与预处理技术:结合AI视觉识别与机器人分拣,可精准分离不同材质的管材,提升回收效率。例如,某企业开发的智能分选系统,对PVC、PE、金属管材的识别准确率达98%,处理成本降低30%。

  2. 化学回收与材料改性:针对复合材质管道,化学解聚技术可将混合塑料分解为单体,重新聚合为高性能材料。日本某公司通过超临界水解技术,将PVC管材转化为无氯再生料,应用于高端管材制造。

  3. 3D打印与增材制造:将废旧管材粉碎为微粒,作为3D打印原料直接成型为定制化管件。欧洲“RePipe”项目已实现废旧管道到3D打印建筑构件的转化,材料利用率接近100%。

  技术的突破正推动管业从“制造-废弃”向“制造-再生”转型,而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则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可能。

  三、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共同体

  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商业模式的重构。当前,三种创新模式正在兴起:

  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EPR):要求管材生产企业承担回收责任。例如,法国某企业建立“管道银行”制度,客户返还废旧管道可获押金返还,企业通过再生料销售实现盈利。

  2. 共享经济模式:将管道从“产品”转变为“服务”。国内某企业推出“管道租赁+回收”服务,按使用量收费,废旧管道统一回收再生,客户成本降低20%,企业获得稳定原料来源。

  3. 碳交易赋能:将资源化利用的减碳量转化为碳资产。浙江某再生管材企业通过出售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年增收超千万元,形成“环保-经济”双赢闭环。

  这些模式打破了企业间的零和博弈,构建起覆盖设计、生产、回收的全产业链生态。

  四、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新机遇

  政策杠杆与市场机制的协同,是资源化利用落地的关键。在政策端,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要求到2030年塑料包装回收率达55%,我国《“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建设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在市场端,ESG投资热潮与绿色采购政策,正倒逼企业加速转型。例如,某上市管材企业因披露再生料使用比例达30%,市值半年内增长40%。

  但挑战依然存在:再生管材的国标缺失、跨区域回收体系不完善、小作坊冲击正规回收渠道等问题,仍需通过立法规范、税收优惠、数字溯源等手段破解。

  五、未来展望:向“零废弃管道城市”迈进

  管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最终需融入城市整体循环体系。新加坡的“全岛管道再生计划”通过地下管网改造,将废旧管道转化为城市雨水收集系统;雄安新区则试点“管道数字身份证”,实现从生产到回收的全流程追溯。这些实践表明,当管业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概念深度融合时,废弃物将不再是终点,而是城市物质流的“中转站”。

  结语

  循环经济不是对传统产业的否定,而是一场以资源效率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管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既需要技术突破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模式创新的“软实力”。当每一根废弃管道都能找到归宿,当“城市矿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们离“取之有度、用之不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便又近了一步。这条新路径,终将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