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家电行业的竞争格局正悄然生变。当传统大家电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小家电赛道却成为巨头们争夺的新战场。美的、海尔等白电巨头纷纷通过孵化子品牌或收购整合的方式,加速布局小家电领域,试图以“轻时尚”“智能化”“场景化”为标签,抢占年轻消费者的厨房、卧室甚至办公桌。这场跨界不仅是业务版图的扩张,更是家电巨头们应对消费升级、技术迭代和全球化挑战的战略突围。
美的:布谷BUGU的互联网化与年轻化突围
作为国内白电三巨头之一,美的集团在小家电领域的布局早已有之,但真正引发行业关注的是其2019年推出的互联网子品牌布谷BUGU。这一品牌定位明确——瞄准90后、Z世代群体,主打高性价比、高颜值和智能化,试图以“轻奢家电”切入细分市场。
布谷BUGU的首波产品矩阵覆盖厨房、卫浴、起居三大场景,包括智能IH电饭煲、台式洗碗机、厨下净水器、直流落地扇、扫拖机器人等,几乎覆盖了年轻人生活中的高频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并非简单复刻美的传统小家电,而是深度融合了互联网思维:例如,扫拖机器人搭载AI路径规划功能,电饭煲支持手机APP远程操控,净水器采用模块化滤芯设计以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从战略层面看,布谷BUGU的诞生与美的集团“科技+制造”转型密不可分。2025年财报显示,美的To B业务(新能源、机器人、工业技术)已突破千亿元规模,但To C端仍需通过年轻化品牌巩固用户粘性。布谷BUGU的推出,既是对海尔“统帅”模式的借鉴,也是美的应对小家电市场“内卷”的主动出击——在空气炸锅、破壁机等品类趋于饱和的背景下,通过差异化设计争夺增量用户。
海尔:统帅的轻时尚路线与场景生态布局
相较于美的的“新品牌独立孵化”策略,海尔集团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径:子品牌升级与生态整合。2016年,海尔将原本的低端子品牌“统帅”重新定位为“轻时尚家电开创者”,主打性价比与年轻化设计,产品涵盖冰箱、洗衣机、空调、厨电等全品类,并逐步向智能家居场景延伸。
统帅的转型逻辑清晰:依托海尔主品牌的高端形象(如卡萨帝),通过差异化定位覆盖中端市场。例如,统帅冰箱采用“基础保鲜功能+简约设计”,价格较卡萨帝低30%-50%,但保留海尔的核心技术;智能空调则内置Wi-Fi模块,支持语音控制与能耗管理,契合年轻家庭对智能家居的需求。2024年财报显示,海尔智家海外市场营收占比超40%,而统帅在国内市场的下沉布局,有效平衡了高端与大众市场的供需矛盾。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尔通过“三翼鸟”场景品牌将小家电纳入智慧家庭生态。例如,厨房场景中,统帅的蒸烤一体机可与冰箱联动,根据食材自动推荐菜谱;浴室场景中,热水器与洗衣机共享用水数据,优化能耗分配。这种“硬件+软件”的组合,让小家电不再孤立存在,而是成为海尔“场景服务商”战略的重要触点。
美的与海尔的差异化竞争:性价比VS场景化
尽管同为白电巨头,美的与海尔在小家电领域的竞争策略却呈现明显差异:
1. 品牌定位
美的布谷BUGU强调“互联网基因”,以高性价比和快速迭代抢占线上渠道;海尔统帅则依托海尔主品牌的信任背书,更注重线下体验店与社区营销,形成“线上引流+线下转化”的闭环。
2. 技术路径
美的侧重AIoT技术落地,例如布谷电饭煲的智能烹饪算法、扫地机器人的SLAM导航系统;海尔则强调整机性能优化(如全空间保鲜技术)与生态协同(如家电互联协议)。
3. 渠道策略
布谷BUGU高度依赖电商直播与社交平台种草,2024年抖音、快手渠道销售额占比超60%;统帅则通过海尔原有的3万多家零售网点进行“下沉市场渗透”,尤其在三四线城市更具优势。
小家电行业的挑战:从“爆红”到“长红”的生死线
尽管巨头入局为小家电市场注入活力,但行业痛点依然显著:
- 同质化严重:空气炸锅、破壁机等品类陷入价格战,2024年厨房小家电均价同比下降8%。
- 使用场景单一:多数产品仅满足短期尝鲜需求,如酸奶机、早餐机闲置率超40%。
- 技术壁垒低:核心零部件依赖外部采购,导致品牌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对此,美的与海尔均在尝试破局。美的通过并购库卡机器人、投资AI医疗,将自动化技术反哺小家电研发;海尔则以“场景服务”提升用户粘性,例如通过统帅APP提供家电保养、食材配送等增值服务。
未来展望:小家电能否撑起巨头第二增长曲线?
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美的集团营收同比增长20.49%,其中布谷BUGU贡献了约5%的增量;海尔智家海外收入增长10%,统帅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拓展功不可没。从数据看,两大巨头的小家电布局已初见成效,但能否成为第二增长曲线仍需观察。
当前,政策红利(如“以旧换新”国补)、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正在重塑行业格局。美的的“科技普惠”与海尔的“场景生态”之争,本质是家电行业从“硬件竞争”向“服务竞争”的缩影。未来,谁能将小家电深度嵌入智能家居生态,谁才可能在这场跨界战争中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