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守护农村供水“生命线”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成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然而,冬季水管冻裂问题仍是许多地区供水系统的“老大难”。低温导致的管道破裂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更直接影响村民生活用水安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化产品破解这一难题?防冻裂管材的出现,为农村自来水改造提供了全新思路。
一、冻裂痛点:农村供水系统的“冬季危机”
我国北方及高寒地区农村,冬季气温常低于零度,传统金属管道(如镀锌钢管、铸铁管)因导热性强,易因结冰膨胀而破裂。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村因水管冻裂导致的停水事件超12万起,维修成本高达数亿元。此外,老旧塑料管道(如普通PVC管)在低温下易脆化,抗压性能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冻裂风险。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三方面:一是农村供水管网铺设范围广、暴露区域多,保温难度大;二是传统管材缺乏针对性防冻设计;三是维护成本高,村民缺乏专业防冻知识。例如,山西某村因地下水管冻裂,导致全村停水两周,村民不得不依赖送水车取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二、破局之道:防冻裂管材的科技升级
针对农村供水的特殊需求,国内管业品牌纷纷推出创新防冻解决方案,从材料研发、结构设计到智能监测,构建起多维度防护体系。
1. 材料革新:从“被动抗冻”到“主动防冻”
以中财管道推出的防冻PPR复合管为例,其采用一体复合挤出技术,在-15℃环境下仍能保持韧性,耐冻性能提升95%。该管材内层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外层包裹纳米级保温材料,形成“双层屏障”:内层抗压耐腐蚀,外层阻隔冷空气渗透。实验表明,在零下20℃极端低温下,该管材经3.0MPa压力测试仍无破裂,远超普通塑料管性能极限。
2. 结构优化:双层保温与智能伴热结合
部分品牌(如路达工业)推出的双层防冻管,在内外管壁间填充发泡聚氨酯保温层,导热系数低至0.033W/(m·K),较传统保温棉提升40%隔热效果。同时,集成电伴热带技术,通过温控系统在低温时自动加热管道,确保水温维持在冰点以上。这种“物理+机械”双重防护模式,在甘肃、内蒙古等极寒地区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3. 智能监测:物联网赋能管网运维
结合“智慧水务”发展趋势,部分品牌将传感器嵌入管材,实时监测管道温度、压力及水流状态。例如,某品牌推出的智能防冻管可通过手机App预警潜在冻堵风险,并联动电伴热系统启动加热。这种“预防性维护”模式使故障响应时间缩短70%,大幅降低维修成本。
三、实践案例:从“冻裂重灾区”到“防冻示范区”
山西阳泉平定县的农村供水改造工程,成为防冻裂管材应用的典范。该县原有铸铁管网因老化频繁冻裂,2025年通过“三级联动”机制,全面更换为中财防冻PPR复合管,并加装电伴热带和智能监测设备。改造后,全县冬季供水中断率下降90%,1.14万村民实现“用水自由”。
另一典型案例来自河南荥阳,当地水利部门联合企业推广“穿衣戴帽”防冻方案:对暴露管道用保温棉+塑料套管双层包裹,水表井填充麦草保温层,并结合“夜间滴流防冻”策略(保持水龙头细流防冻)。该方案成本低、易操作,被纳入《农村供水冬季防冻指南》推广。
四、品牌力量:以品质铸就农村供水“安全盾”
防冻裂管材的推广离不开头部品牌的引领。中财管道、路达工业、联塑集团等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标准化生产,推动行业进步:
- 中财管道:其防冻PPR管获国家专利,50年使用寿命承诺,成为多地“农村供水改造指定产品”;
- 路达工业:2025年推出的防冻裂龙头组件,通过内部弹性结构缓冲冰胀压力,专利技术填补行业空白;
- 永高股份:开发“抗冻PE管+预埋保温层”一体化解决方案,施工效率提升30%。
这些品牌通过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提供定制化服务(如不同冻土深度适配方案),逐步建立农村供水防冻领域的技术壁垒。
五、未来展望:从“防冻”到“智慧抗灾”的全面升级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加速,农村供水防冻技术正向智能化迈进。例如,结合北斗定位的管网巡检无人机、基于AI算法的冻堵风险预测系统等,正在试点应用。此外,生物基环保保温材料(如秸秆纤维板)、石墨烯加热膜等前沿技术,也为防冻管材升级提供新方向。
结语
农村自来水防冻裂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民生工程。通过管业品牌的创新突破、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推进,以及村民防冻意识的提升,我们有信心让每一滴清水在寒冬中畅通无阻,真正守护乡村振兴的“生命线”。未来,随着更多科技元素的融入,农村供水系统将不仅是“防冻”,更将迈向安全、智能、可持续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