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一则消息在铝材行业引发震动:欧盟正式启动 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向下游产品延伸的公众咨询,明确计划将铝密集型下游产品纳入碳关税征收范围。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出口欧盟的汽车铝制部件、电子设备外壳等数千亿元产品,很快将面临额外的碳成本压力。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预计 2025 年汽车用铝需求将达 600 万吨,较 2020 年翻一番。一边是低碳贸易壁垒高筑,一边是绿色需求爆发增长,铝材行业正站在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构建上下游协同的绿色供应链,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产业生存与升级的必答题。
政策驱动下的绿色转型紧迫性
我国铝材行业的绿色转型已进入政策强驱动阶段。国务院《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底再生金属供应占比需达到 24% 以上,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到 90% 以上。工信部《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5—2027 年)》进一步细化目标:电解铝行业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要达到 30% 以上,再生铝产量需突破 1500 万吨。这些政策指标背后,是铝材行业巨大的碳减排潜力 —— 据测算,按照 2025 年再生铝产量 1150 万吨测算,可有效减少碳排放 1 亿吨以上。
政策倒逼与市场机遇形成的合力,正在重塑铝材产业链价值格局。传统 “高耗能、高排放、低循环” 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绿色铝材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领域的溢价能力日益凸显。特斯拉 Model S 采用全铝车身后,整车减重超过 200 公斤,续航里程直接提升 15%,这种 “轻量化 = 低碳化” 的消费认知,正在推动下游企业向上游传导绿色需求。当欧盟碳关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顶,是否具备可追溯的低碳供应链,将成为铝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入场券。
全产业链协同的降碳技术矩阵
铝材行业的碳减排绝非单一环节的努力所能实现,需要构建覆盖 “矿山 - 冶炼 - 加工 - 回收” 全链条的技术协同体系。在电解铝这个碳排放核心环节,广投银海铝的实践颇具示范意义。百色广投银海铝通过电解槽设计革新与全石墨化阴极技术应用,将吨铝直流电耗降至 12550kWh 以下,年节电达 8000 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 4 万吨。来宾广投银海铝则通过 “多参数” 平衡控制系统,将槽运行电压降至 3.95V,电流效率提升至 94.3%,年节电超 3000 万千瓦时。这些技术突破使电解铝这个传统高耗能环节,有望通过技术迭代实现低碳转型。
上游原材料端的绿色革新同样关键。云铝股份开创性地将光伏发电直接接入电解铝生产用电系统,绿色能源使用占比已达 80% 以上,成为行业绿电铝标杆。其开发的绿色铝高效低耗大修槽技术,使铝液综合交流电耗等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原料循环领域,中铝瑞闽构建的 “原料 - 生产 - 排放 - 产品 - 回收” 五位一体循环体系,实现了工业污水零排放和电解铝危废 100% 自主处置,为产业链树立了循环经济典范。
数字化技术正成为供应链协同降碳的 “神经中枢”。虽然铝材行业的区块链碳足迹应用尚在起步阶段,但协鑫集团在光伏领域的实践已提供借鉴 —— 其基于区块链的碳链管理平台,实现了产品碳足迹的可视化、可量化及可信化追溯。这种技术路径完全可复制到铝材领域,从铝土矿开采开始记录碳排放数据,通过二维码等载体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既满足欧盟 CBAM 的合规要求,也为下游客户提供可信的低碳证明。
链主引领的生态协同模式
单打独斗的绿色转型成本高昂,而产业链协同能产生 1+1>2 的降碳效应。湖北南桂铝业集团在华中生态铝示范产业园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供应链协同的价值。通过搭建生态铝产业供应链平台,园区企业采购周期从 7 天缩短至 30 分钟,采购成本下降 100-150 元 / 吨。更创新的是 “供应链 + 金融” 模式:由龙头企业提供信用背书,为加工企业提供 7-15 天账期,资金周转困难时还可通过订单融资获得短期支持,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低碳改造资金压力。
中铝集团则展现了大型企业的全产业链协同能力。其旗下云铝股份是国内唯一全产业链通过 ASI 双认证的一体化铝企业,通过 “直接合作 + 终端指定采购” 模式,将绿色铝产品精准对接下游低碳需求。中铝瑞闽更是行业首个实现产品碳足迹动态管理的企业,通过与中铝材料院合作开发的专业软件,实时分析碳排放数据并优化工艺,这种 “研发 - 生产 - 应用” 的协同机制,使绿色技术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区域集聚效应加速了协同降碳进程。监利市通过 “龙头带链条” 模式,形成了从铝棒熔铸、精密模具到型材挤压、铝危废处置的完整产业链。厦门国贸与南桂集团合作的 20 万吨立式氧化生产线项目,聚焦光伏材料等绿色领域,这种 “强强联合” 的项目模式,既延长了产业链,又通过集中治污降低了环保成本。当供应链各环节在地理空间上集聚,物流碳排放随之减少,统一的环保标准也更容易执行,形成良性循环。
构建绿色竞争力的未来展望
面对全球低碳竞争新格局,铝材行业的绿色供应链建设需要政策、技术、市场三管齐下。政策层面,应加快完善绿色铝产品标准体系,将碳足迹核算纳入强制性要求,同时扩大绿色信贷、碳期货等金融工具的应用场景,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技术层面,需重点攻关低碳冶炼、赤泥综合利用等瓶颈技术,《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的 “新增赤泥综合利用率 15% 以上” 目标,既是挑战也是技术创新的机遇。
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可或缺。随着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铝量从 150 公斤向 250 公斤提升,下游企业应与铝材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通过联合研发实现材料轻量化与低碳化的双重突破。消费者也应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愿意为低碳铝产品支付合理溢价,形成 “绿色需求 - 绿色生产” 的正向激励。当欧盟将碳关税扩展至铝下游产品,我国铝材企业更应主动布局,将绿色供应链打造为新的出口竞争力。
从云铝股份的绿电铝到广投银海铝的节能槽,从南桂铝业的供应链协同到中铝瑞闽的碳足迹管理,铝材行业正在书写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这场转型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影响着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进程。当上下游企业真正形成降碳合力,当绿色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铝材行业必将走出一条低碳高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球金属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