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企业家品牌周刊电梯资讯 → 新闻正文
2025/9/26 9:26:00

公益与环保:电梯企业如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本站作者
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法典加速编纂的背景下,电梯企业正迎来重塑社会形象的关键机遇。

  电梯作为现代城市垂直交通的“动脉”,其绿色转型不仅关乎建筑能耗,更承载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法典加速编纂的背景下,电梯企业正迎来重塑社会形象的关键机遇。通过将环保公益融入企业战略,电梯行业不仅能响应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号召,更能在公众心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形象。

  一、绿色创新:从产品源头践行环保承诺

  电梯企业的环保形象,首先源于产品本身的绿色基因。当前,我国正着力推动“绿色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电梯企业可借此契机加速技术创新。例如,开发能量再生系统,将电梯制动时产生的电能转化为可用能源,降低建筑整体能耗;采用再生材料制造轿厢壁板或控制柜外壳,减少原生资源消耗。这种对“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的践行,不仅契合生态环境部提出的固体废物治理方向,更能通过产品认证(如绿色建材标识)向市场传递环保价值。

  在山西“生态文明进社区”活动中,居民通过参观垃圾焚烧发电厂直观感受“变废为宝”的科技力量。电梯企业若能公开再生材料应用比例、碳减排数据等环境绩效,将使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公众信任。

  二、公益联动:以行动深化社会认同

  环保公益是企业形象落地的最佳载体。近年来,企业参与环保行动的形式日益多元:中粮可口可乐联合多方力量开展“津彩净滩”活动,通过趣味闯关设计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保定市检察院与环保志愿者协会合作,以“公益诉讼为盾”推动生态共治。电梯企业可借鉴此类模式,结合自身特性策划特色项目:

  - 城市清洁行动:响应“世界清洁日”号召,组织员工清理老旧小区电梯井道积存垃圾,同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 绿色出行倡导:联合社区开展“少乘一层梯,多走一段路”活动,设置步数兑换礼品机制,推广低碳生活方式;

  - 技术赋能公益:为老旧小区加装节能电梯时,同步捐赠部分收益支持环保组织,如SEE基金会“创绿家计划”资助的初创环保团队。

  这些行动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通过媒体报道扩大影响力,形成“企业行动—公众参与—社会认同”的良性循环。

  三、供应链协同:构建全链条绿色生态

  单一企业的环保努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供应链协同则能放大公益价值。生态环境部强调要“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电梯企业可借此推动产业链绿色升级:

  - 上游减废:要求供应商采用可回收包装,减少金属加工中的危废排放,建立零部件回收体系;

  - 下游赋能:与物业公司合作推广“电梯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旧梯拆解再生服务,将淘汰部件转化为艺术装置或公共设施——正如合肥太古可口可乐用PET瓶打造“不‘瓶’凡再生艺术展”,赋予废弃物新生价值;

  - 行业共建:联合头部企业制定《电梯行业绿色供应链标准》,共享减碳技术,避免“绿色孤岛”。

  这种从“点状公益”到“系统治理”的跃升,正是企业从“参与者”升级为“引领者”的关键。

  四、公众教育:唤醒全民环保意识

  环保公益的核心在于意识觉醒。电梯企业拥有独特的场景优势——日均触达数百万乘客的轿厢空间,可成为环保教育的“移动课堂”:

  - 沉浸式传播:在电梯屏幕播放“海洋垃圾危害”“森林保护”等主题短片,结合“地球一小时”“世界环境日”等节点发起熄灯倡议;

  - 互动式参与:开发“电梯碳足迹计算器”小程序,乘客扫码即可了解乘梯能耗,并链接至植树捐步等公益平台;

  - 青年赋能:赞助高校环保社团,如清华大学“绿动云端梦筑未来”活动,支持青年用创意方案解决社区环境问题。

  正如忻城县通过发放环保手册、手提袋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生产方式”,电梯企业亦可借助高频触达场景,让环保理念融入公众日常选择。

  电梯企业的社会形象,本质上是环保责任与公众情感的共鸣。当企业将绿色创新植入产品基因,以公益行动连接社区需求,用供应链协同放大生态价值,借公众教育唤醒全民意识——便不再是冰冷的机械制造者,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在生态环境法典即将出台、全民环保意识高涨的新时代,电梯行业唯有以“净心守护”的真诚践行“乐享自然”的承诺,方能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森林中,树立起有温度、有担当的社会形象,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向上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