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企业家品牌周刊管业资讯 → 新闻正文
2025/10/14 15:05:36

管业品牌冬季施工指南:低温焊接注意事项

本站作者
如何在冰封环境中保障焊接质量?本文从材料、工艺、安全三大维度,提供一套可落地的低温焊接解决方案。

  当寒流席卷工地,管业品牌的冬季施工便迎来一场严峻考验。低温不仅考验施工人员的耐力,更对焊接质量构成潜在威胁——钢材脆化、焊缝冷却加速、冷裂纹风险攀升,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管道系统“带病运行”。如何在冰封环境中保障焊接质量?本文从材料、工艺、安全三大维度,提供一套可落地的低温焊接解决方案。

  一、材料选择与管理:筑牢低温焊接的“第一道防线”

  低温环境下,焊接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焊缝韧性。管业品牌需优先选用低氢型焊条,其屈服强度较低、冲击韧性优异,可有效避免焊缝冷脆。例如,碱性焊条在负温下易吸潮,使用前必须严格按说明书烘干,且暴露空气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焊工需用保温桶领用焊条,单次取用不超过3根,杜绝受潮材料二次使用。

  气体保护焊的二氧化碳纯度需≥99.9%,含水量≤0.005%。新气瓶使用前应倒置24小时排水,并加装加热装置防止瓶嘴冻结;瓶内压力低于1MPa时立即停用,避免气体流量波动导致保护失效。

  二、环境控制与预热技术:破解“低温脆化”困局

  1. 防护棚搭建:隔绝风雪的“移动温室”

  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必须搭建防护棚。采用型钢骨架与阻燃篷布组合,提升焊接区温度至5℃以上,同时阻挡风雪侵袭。棚内需配备温湿度计,确保相对湿度≤90%,否则焊缝易吸附水分产生气孔。

  2. 预热工艺:消除温差的“热平衡术”

  预热是低温焊接的核心环节。对焊缝坡口两侧1.5倍板厚范围(≥100mm)加热至80~150℃,具体温度依钢材牌号调整:

  - Q235钢:板厚25~40mm时预热至60℃;

  - Q345钢:板厚40~60mm时预热至80℃;

  - Q460E钢:板厚≥80mm时需预热至150℃。

  测温点需距坡口边缘75mm,使用远红外仪实时监控,确保层间温度稳定在120~150℃。

  三、焊接工艺优化:参数调整与操作革新

  1. 参数调整:以“热输入”对抗冷却速率

  低温下需增大焊接电流(提高10~15%)、降低焊接速度,延长熔池停留时间,促进气体逸出和焊缝成型。例如,钢筋焊接时采用“回火焊道法”,即第一层焊缝从中间引弧向两端施焊,后续层控温焊接,层间温度保持150~350℃。

  2. 操作规范:细节决定成败

  - 引弧板配置:T形、十字接头必须使用同材质引弧板,宽度≥50mm,长度为板厚1.5倍且≥30mm,焊后用火焰切割修平,严禁锤击;

  - 连续焊接:每道焊缝一次性完成,中断时需覆盖石棉布保温;若突遇暴风雪,至少完成板厚1/3的焊接量方可停工。

  四、安全防护:人员与设备的“双重保障”

  1. 人员防护

  焊工需穿戴防寒服、绝缘手套及防滑靴,避免冻伤或触电。每日作业前检查设备接地线路,移动电缆时禁止生拉硬拽。

  2. 设备管理

  - 气瓶存放在0℃以上库房,使用时检查瓶嘴冰冻情况;

  - 焊机等设备提前预热,防止油路冻结;

  - 氧气瓶与乙炔瓶间距≥10m,距易燃物≥30m。

  五、质量监控与验收:杜绝“隐形缺陷”

  焊后立即进行后热处理,温度比常温提高50~100℃,并包裹保温棉缓冷。验收阶段需重点检查:

  - 外观检测:焊缝表面无裂纹、气孔;

  - 无损探伤:超声波或射线检测内部缺陷;

  - 水压试验:环境温度>5℃时进行,试压后彻底排空管道积水。

  结语:以技术韧性应对严寒挑战

  冬季施工并非“靠天吃饭”,而是对技术精细化程度的终极考验。从焊材的防潮管理到预热温度的精准控制,从防护棚的密闭设计到焊后缓冷的严格落地,每一步都需遵循科学逻辑。管业品牌唯有将低温焊接规范融入施工基因,方能在冰封中铸就百年管道工程,让每一道焊缝都成为品质的宣言。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