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在2025年7月发布的《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公告》犹如一股强劲东风,为医疗器械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份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的政策文件,与“反内卷”、“集采优化不再唯低价论”的政策信号同频共振,标志着政策环境正迎来实质性拐点,为企业创新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01 政策东风: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十大举措,覆盖了医疗器械从研发审批到上市后监管的全生命周期。
这些措施不仅优化特殊审批程序,还完善分类命名原则、健全标准体系,并强化了上市后质量安全监测。
政策特别聚焦于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四大领域,这些领域被明确视为塑造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司司长吕玲表示,此次政策将审评重心前移到研发阶段,并适当简化人工智能产品的变更注册要求,使产品上市后能够一路快跑。
这些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举措,为高端医疗器械的创新铺设了高速公路。
02 市场新局:行业迎来量价齐升
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驱动,医疗服务需求稳步增长,但受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2024年手术量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1.2万亿元,较2023年增长16%。
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血管介入类保持超过9%的增速,而设备类下滑12%。
政策环境改善已初现成效,港股主要器械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平均市值同比增长18%。
心血管介入类高值耗材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超30%,医疗设备领域头部厂商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5%。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近来高层多次明确支持创新药械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拐点信号明确,医疗器械板块估值和业绩有望迎来修复。
03 细分赛道:智能化与精准化并进
手术机器人领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西安国际医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建成高水平的信息化平台,并率先部署AI技术,积极拥抱数智医疗变革。
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医艾灸治疗机、红外光灸疗机已取得注册证,预计2025年还将有7款产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领域也呈现快速增长。
联影医疗旗下“uInterv C550经皮介入机器人”已正式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国产设备正逐步打破进口垄断。
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作为新兴赛道,各厂家正在积极探索和AI合作,以期产品拥有更多差异化特征。
04 国际化布局: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创新
2025年中国医疗器械国际化进程显著加速。
数据显示,头部企业在东南亚、欧洲等市场的收入贡献率同比提升超30%,部分企业海外市场收入占比突破30%。
国内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授权(license-out)模式输出自主研发成果的数量同比增长40%。
中国医疗器械正在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关键跨越。
国家药监局最新举措也特别提出推动全球监管协调,支持企业出海发展,包括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应用。
中国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全球化布局已从出口导向转向全球运营,在欧美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政策红利正在医疗器械行业逐步释放。随着脑机接口、AI医疗等前沿技术临床转化的加速推进,行业将进一步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那些在技术创新与国际化布局双轮驱动下的企业,将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脱颖而出,引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