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一项突破性研究结果正在引发广泛关注:可降解心脏支架五年随访数据显示,再狭窄率仅为3.2%,远低于传统金属支架的平均水平,标志着冠心病治疗正式迈入"介入无置入"的新时代。

一、临床突破:再狭窄率创历史新低
火鹮支架(Firesorb®)作为上海微创医疗器械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生物全降解可吸收心脏支架,于2024年7月30日正式获批上市。其全球首个五年期大规模临床试验(FUTURE系列研究)覆盖1468例患者,数据显示,五年随访中靶病变失败率低至3.2%,血栓发生率仅为0.34%,术后一年内膜覆盖率达99.3%。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可降解支架的临床表现,更远优于传统金属支架的长期效果。传统金属支架再狭窄率通常在5%-15%之间,而火鹮支架的3.2%数据,标志着可降解支架在长期疗效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技术革新:从"支架植入"到"介入无置入"
火鹮支架的研发团队历经15年攻关,成功攻克了生物可吸收材料的精密加工难题。通过独创的薄壁成型技术,将支架壁厚降至100-150微米,实现与金属支架同级别的支撑强度,同时解决了小血管病变的治疗难题。其创新的靶向洗脱技术使有效载药量仅为传统支架的四分之一,配合精密微量点喷系统实现药物单面涂敷,显著降低血栓风险。
这一技术突破使得支架不再仅仅是"植入物",而是真正实现了"介入无置入"的理念。支架在完成支撑血管的使命后,会逐渐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被人体自然吸收,血管恢复自然收缩舒张功能,避免了金属支架长期留存可能带来的血管炎症、内膜增生等并发症。
三、与传统金属支架的对比优势
相比传统金属支架,可降解心脏支架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首先,它避免了金属支架长期留存体内可能引发的血管炎症和内膜增生,大大降低了再狭窄风险。其次,支架完全降解后,血管恢复自然功能,患者无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和经济压力。
更关键的是,传统金属支架的长期留存可能影响血管的自然功能,而可降解支架在完成任务后完全消失,使血管能够恢复自然的搏动和舒缩功能,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临床数据显示,火鹮支架在五年随访中血栓发生率仅为0.34%,远低于传统金属支架的1%-2%的平均水平。
四、中国创新:火鹮支架引领全球技术新高度
火鹮支架的上市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可吸收支架领域实现了全球技术领先。作为上海微创医疗集团自主研发的成果,火鹮支架于2024年7月30日正式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款兼具薄壁结构与低血栓率特性的新一代可吸收支架。
值得一提的是,火鹮支架的研发历程始于2009年,历时十五年攻克生物可吸收材料的精密加工难题。研发团队通过重构高分子材料链路,自主研发薄壁管材吹塑成型技术,突破了国际供应链限制。这一创新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使中国在心血管介入领域迈入全球领先行列。
五、冠心病治疗新时代的开启
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的快速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冠心病治疗的创新需求日益迫切。火鹮支架的突破性临床数据,为冠心病年轻化趋势提供了更优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年轻冠心病患者,传统金属支架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而可降解支架在降解后无需长期用药,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火鹮支架的低血栓率特性破解了传统可吸收支架的临床痛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指出,火鹮支架四年随访安全性数据与雅培Xience金属支架相当,这进一步证明了其临床价值。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我国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更为全球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
结语
可降解心脏支架五年随访再狭窄率3.2%的数据,不仅是一个临床指标的突破,更是冠心病治疗理念的一次革命。它代表着从"植入"到"介入无置入"的转变,从"治疗疾病"到"恢复健康"的升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应用的广泛开展,可降解心脏支架必将为更多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开启冠心病治疗的新时代。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征程中,这一创新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全球心血管介入领域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