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企业家品牌周刊生物医疗资讯 → 新闻正文
2025/11/3 10:03:23

细胞治疗新纪元:CAR-NK疗法实体瘤临床试验启动

本站作者
全球范围内超过100项CAR-NK临床试验正在20余种肿瘤类型中展开,从肝细胞癌到胶质母细胞瘤,从胃癌到乳腺癌,这场以自然杀伤细胞(NK)为武器的医疗革命,正在改写癌症治疗的底层逻辑。

  当免疫细胞与基因工程相遇,一场针对癌症的精准狙击战正在全球医疗界悄然打响。2025年,中国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启动全球首例肺癌CAR-NK细胞疗法临床试验,标志着这一被视为"第三代细胞免疫治疗"的技术正式向实体瘤发起总攻。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超过100项CAR-NK临床试验正在20余种肿瘤类型中展开,从肝细胞癌到胶质母细胞瘤,从胃癌到乳腺癌,这场以自然杀伤细胞(NK)为武器的医疗革命,正在改写癌症治疗的底层逻辑。

  一、技术突破:从血液肿瘤到实体瘤的跨越

  传统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如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超90%),始终受制于实体瘤的"免疫沙漠"环境——肿瘤微环境中的缺氧、代谢抑制及免疫抑制因子,如同为癌细胞筑起的铜墙铁壁。而CAR-NK疗法的出现,为攻克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路径。

  1. 双重杀伤机制

  NK细胞本身具备天然的肿瘤监视能力,其表面表达的NKG2D受体可识别肿瘤细胞表面应激诱导的MICA/MICB配体,而CAR结构的引入则赋予其靶向特异性。以靶向GPC3的SENTI-301A为例,该疗法在肝细胞癌临床试验中,通过CAR识别GPC3抗原的同时,激活NK细胞内在的ADCC效应(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形成"双重锁定"的杀伤模式。数据显示,接受该疗法的晚期肝癌患者,6个月生存率较传统治疗提升42%。

  2. 突破实体瘤屏障

  针对实体瘤特有的纤维化基质和免疫抑制微环境,研究人员开发出"装甲型CAR-NK"——通过基因编辑使NK细胞持续分泌IL-15等细胞因子,破解肿瘤微环境的抑制效应。在胶质母细胞瘤临床试验中,颅内注射的靶向HER2 CAR-NK细胞不仅穿透血脑屏障,更通过分泌颗粒酶B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使患者中位生存期从传统治疗的15周延长至31周。

  二、临床突破:中国方案领跑全球

  (一)肺癌领域:全球首例临床试验的里程碑意义

  2024年8月,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启动的肺癌CAR-NK临床试验,采用靶向EGFR的第三代CAR结构,结合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实现NK细胞的规模化生产。首例接受治疗的69岁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经两轮细胞输注后,肺部原发病灶缩小37%,脑转移灶完全消失。这一结果颠覆了传统认知——NK细胞因其体积较小(直径约15μm,仅为T细胞的2/3),更易穿透实体瘤致密的纤维化结构。

  (二)胃癌领域:CT041的确定性突破

  科济药业研发的Claudin18.2靶向CAR-T疗法CT041,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II期临床试验数据引发轰动:在156例晚期胃癌患者中,接受CT041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4.37个月,较标准治疗组延长2.6个月;总生存期(mOS)提升3.12个月,且3-4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仅3.8%。该成果成为全球首个实体瘤CAR治疗的确定性III期临床试验依据,标志着中国在细胞治疗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三、产业变革: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最后一公里"

  (一)技术迭代:破解制备瓶颈

  传统CAR-NK制备面临NK细胞体外扩增困难(外周血中NK细胞仅占5%-15%)、基因转导效率低等难题。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开发的JL-Lightning™非病毒制备平台,通过电穿孔技术将CAR基因导入NK细胞,实现30小时完成制备(传统病毒载体法需7-14天),且细胞活性保持率超90%。该平台生产的自分泌PD-1纳米抗体CAR-NK疗法,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试验中,客观缓解率(ORR)达100%。

  (二)支付革命:从"天价药"到普惠医疗

  CAR-NK疗法的成本优势正在重塑市场格局。相较于CAR-T疗法动辄120万元/针的价格,CAR-NK因可采用异体细胞、制备周期短(iPSC来源NK细胞制备成本较自体细胞降低65%),治疗费用有望控制在30万元以内。2025年10月,北京医保局率先将CAR-NK疗法纳入"惠民保"特药目录,患者自付比例降至20%,标志着细胞治疗正式进入普惠时代。

  四、未来图景:多维度突破的医疗革命

  (一)联合疗法:1+1>2的协同效应

  临床试验显示,CAR-NK与PD-1抑制剂联用可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从单药治疗的28%提升至54%。这种协同机制源于:CAR-NK破坏肿瘤物理屏障后,PD-1抑制剂可更有效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2025年中关村论坛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发布的mRNA富集技术,更实现了在同一纳米颗粒中同时递送CAR基因和PD-1抗体,将联合治疗效率提升3倍。

  (二)通用型技术:开启"现货药"时代

  基于脐带血和iPSC的通用型CAR-NK产品正在改写治疗范式。TAK-007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异体CAR-NK疗法,通过敲除TRAC基因(T细胞受体α链恒定区)避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在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完全缓解率达30.8%。中国药监局2025年5月发布的《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更明确将通用型CAR-NK纳入优先审评通道。

  五、伦理与挑战:在创新与安全间寻找平衡

  尽管CAR-NK疗法展现出革命性潜力,其发展仍面临三重挑战:

  1. 持久性难题:NK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周期仅7-14天,需通过基因编辑延长其寿命;

  2. 脱靶风险:靶向MSLN的CAR-NK在胰腺癌治疗中,曾出现3例健康肺组织损伤案例;

  3. 支付可持续性:即使成本下降,年治疗费用仍达20-30万元,需探索分期付款、疗效保险等创新支付模式。

  2025年10月,北京市科协发布的《细胞与基因治疗发展全景报告》提出"三步走"战略:2025-2027年完成10类实体瘤适应症覆盖,2028-2030年实现通用型产品占比超60%,2031年后推动细胞治疗纳入基本医保。这场始于实验室的医疗革命,正以每年16.8%的复合增长率重塑全球健康版图。当CAR-NK细胞如精准制导的"生物导弹"穿透肿瘤防线,人类对抗癌症的征程,终于迎来真正的转折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