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企业家品牌周刊照明资讯 → 新闻正文
2025/11/12 10:01:00

绿色照明行动计划落地!上海LED替换项目节省多少电费?

本站作者
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能源结构的优化,更是城市治理智慧的集中体现。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全球城市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作为中国超大型城市的代表,上海以一场覆盖全城的绿色照明革命,交出了一份兼具技术突破与经济价值的答卷。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完成88万盏LED灯具替换,年节约电量超3.5亿度,相当于减少燃煤11.7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能源结构的优化,更是城市治理智慧的集中体现。

  一、从“功能性照明”到“价值型照明”:技术迭代重构产业生态

  上海的绿色照明行动并非简单的灯具替换,而是一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系统性变革。在硬件层面,LED技术的成熟推动产品进入“全生命周期管理”时代。以徐家汇公园采用的“飞碟灯”为例,其模块化设计不仅使安装维护效率提升40%,更通过可循环材料应用将产业链碳排放削减30%。这种“硬件即服务”的理念,正在重塑照明行业的商业模式。

  软件赋能则开启了“照明即服务”的新赛道。上海推行的景观照明“三模式切换”系统(常态/节假日/重大活动),通过智能终端将传统灯具转化为能源管理节点。数据显示,该系统使外滩等核心区域能耗波动控制在15%以内,而智能路灯集成的5G微基站、环境监测等功能,更使单灯价值提升3倍以上。在2025年上海国际光影节期间,这种“光+物联网”的融合模式,成功实现灯光与水景瀑布的联动控制,通过流量传感器动态优化能耗,为城市艺术表达提供了低碳解决方案。

  二、百万级节电量的经济账:从家庭到产业的连锁反应

  上海LED替换项目的经济效益呈现明显的“杠杆效应”。以商业场景为例,某超市替换100支18W LED灯管后,年节约电费9460.8元(按商业电价1.2元/度计算),而灯具更换成本仅需1年即可收回。这种“1年回本、长期收益”的模式,正在催生新的商业生态。

  在工业领域,某仓库安装500支LED灯管后,年节约电费达42048元(按工业电价0.8元/度计算),同时减少灯具更换频率带来的维护成本超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将绿色照明与夜间经济深度融合,通过“点-线-面”照明网络构建起百亿级产业集群。外滩的沉浸式光影秀、苏州河静安段的智能灯带,不仅提升城市艺术品位,更直接带动周边商业消费增长20%以上。

  三、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上海模式的示范效应

  上海绿色照明的成功,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创新。在顶层设计层面,《上海市推进道路照明设施节能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三年替换70万盏LED灯具”的目标,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参与门槛。在执行层面,上海首创“低碳优先”审批原则,将节能指标纳入景观照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一做法已被全国12个省市借鉴。

  市场机制的创新同样关键。2025年上海出台的《景观照明工程养护维修估算指标》,首次建立能耗管控的科学量化体系,推动行业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运营转变。而全国首部《绿色照明碳足迹核算方法》的试点应用,则为照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提供了标准依据。这些制度创新,正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四、未来图景:零碳照明与光通信技术的融合探索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上海的绿色照明行动已进入“深水区”。根据《上海市景观照明规划(2024-2035年)》,到2030年,零碳照明技术市场规模将占行业总量的30%,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目前,上海正在外滩试点Li-Fi(可见光通信)技术,探索“照明即通信”的商业化应用;在张江科学城,人体工学照明系统通过生物传感器实现光环境精准调控,为科研人员提供健康光照支持。

  更令人期待的是,上海正构建“光伏+储能+照明”的微电网系统。在临港新片区,分布式光伏与LED路灯的深度融合,已实现部分路段照明用电的自给自足。这种“零碳照明单元”的试点,为超大型城市能源转型提供了全新思路。

  结语:照亮未来,更照亮责任

  从40万盏到88万盏,从1.6亿度到3.5亿度,上海的绿色照明行动不仅是一组数字的跃升,更是一场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当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与政策引导形成合力,照明行业正超越“照亮空间”的传统功能,成为“点亮价值”的赋能平台。在这场全球气候治理的竞赛中,上海用光与热的智慧,为超大型城市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