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企业家品牌周刊机械资讯 → 新闻正文
2025/8/12 10:07:17

建筑升降机品牌盘点:助力高空作业安全

本站作者
本文将盘点当前市场主流的建筑升降机品牌,解析其技术亮点与行业价值,为高空作业安全提供参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基建需求增长,高空作业设备的安全性与效率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建筑升降机作为高空作业的核心工具,其技术革新与品牌实力直接影响施工安全与工程进度。近年来,智能化、绿色制造和数字化管理成为行业关键词,国内外头部品牌纷纷布局新技术,以创新推动安全升级。本文将盘点当前市场主流的建筑升降机品牌,解析其技术亮点与行业价值,为高空作业安全提供参考。

  一、全球标杆品牌:技术驱动安全升级

  1. JLG(捷尔杰):高空作业设备的“鼻祖”

  作为全球高空作业平台领域的开创者,JLG自1969年推出首台剪叉式升降机以来,始终以技术领先著称。其产品线覆盖直臂式、曲臂式、剪叉式升降机及伸缩臂叉装车,最大作业高度可达50米以上,广泛应用于复杂工况场景。2025年,JLG进一步强化智能安全系统,例如在设备中集成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负载、倾斜角度及环境风速,通过AI算法预警潜在风险。此外,其“零排放”电动机型响应“双碳”政策,成为绿色施工的标杆。

  2. Genie(吉尼):安全与高效的“黄金组合”

  吉尼品牌诞生于1966年,现隶属于特雷克斯集团,是全球高空作业平台的重要参与者。其核心优势在于模块化设计与安全防护技术,例如“主动稳定性技术”(AST)可动态调节设备重心,避免因地面不平导致的倾覆风险。2025年,吉尼推出新一代“智能互联平台”,通过云端数据同步实现远程设备诊断与维护,降低故障率超30%。在中国市场,吉尼的本地化生产(常州基地)使其在成本与服务响应速度上更具竞争力。

  二、国内领军品牌:本土化创新与市场深耕

  3. 徐工XCMG:全产业链布局的“大国重器”

  徐工作为国内工程机械龙头,其高空作业设备涵盖剪叉式、直臂式、曲臂式升降机全系列,最大作业高度突破45米。2025年,徐工发布“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设备联网实现施工数据可视化管理,例如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操作人员行为规范性等,有效预防违规操作。此外,徐工的“防倾覆控制系统”与“智能限载技术”已通过欧盟CE认证,成为出口海外的主力产品。

  4. 浙江鼎力DINGLI:全球智能升降机“领跑者”

  浙江鼎力以电动剪叉式升降机起家,近年来通过研发投入跻身全球高空作业平台前三强。其2025年新品“蜘蛛式升降机”凭借轻量化碳纤维臂架与自适应底盘技术,可在狭窄空间(如厂房、桥梁内部)灵活作业。鼎力还率先布局“光伏+储能”供电系统,为设备提供清洁能源,契合“绿色工地”趋势。数据显示,鼎力海外营收占比已超40%,成为国产替代进口的典范。

  5. 星邦智能SINOBOOM:后起之秀的“差异化突围”

  星邦智能专注高空作业设备十余年,以“蜘蛛式升降机”和“直臂式高空车”为核心竞争力。其产品在消防、电力检修等特殊场景表现突出,例如“消防专用升降机”配备应急电源与灭火装置,可在断电情况下保障救援安全。2025年,星邦推出“AR远程运维系统”,通过AR眼镜实现专家与现场人员的实时协作,快速解决设备故障,提升施工连续性。

  三、新兴品牌与技术趋势:安全与效率的双重革新

  6. 广东筑城:专利技术破解墙板运输难题

  近期,广东筑城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取得“墙板自动伸缩升降机”专利(CN223201542U),通过升降气缸与伸缩气缸联动,实现墙板的垂直升降与水平移动,避免传统人工搬运导致的碰撞损伤。这一技术将施工破损率降低至0.5%以下,同时提升安装效率30%。该设备的推出标志着升降机从“载人载物”向“精准作业”转型。

  7. 智能安全监管:从“人防”到“技防”

  2025年,多地出台新规要求施工升降机强制加装“智能黑匣子”,记录设备运行数据并上传至住建部门平台。例如,中联重科的升降机搭载“人脸识别+指纹验证”双锁启动系统,确保操作人员资质合规;大汉科技推出“风速报警装置”,在六级以上大风时自动锁定设备,杜绝极端天气风险。

  四、行业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技术进步显著,建筑升降机行业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中小厂商低价竞争导致设备安全冗余不足;二是老旧设备存量大,智能化改造成本高;三是操作人员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未来,行业将向“标准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

  - 标准化:推动设备安全规范与国际接轨,淘汰落后产能;

  - 智能化:通过5G、AI实现设备自主决策与协同作业;

  - 服务化:从“卖设备”转向“提供安全解决方案”,例如鼎力推出的“高空作业全周期托管服务”。

  结语

  高空作业安全无小事,建筑升降机品牌的技术创新与责任担当,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本土新锐,唯有以安全为基石、以技术为引擎,才能在“双碳”目标与智能建造的浪潮中持续领航。对于用户而言,选择兼具技术实力与服务口碑的品牌,不仅是对工程效率的负责,更是对生命安全的承诺。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