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家居行业掀起新一轮扩产潮。欧派家居宣布斥资50亿元建设华中智能制造基地,索菲亚紧随其后,投资30亿元扩建华东生产基地。这场看似“激进”的扩产背后,是头部企业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对规模效应的追逐,更是对行业未来产能过剩风险的提前博弈。在定制家居市场增速放缓、库存压力加剧的当下,这场“军备竞赛”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饮鸩止渴?
一、扩产潮背后的行业逻辑
定制家居行业的“疯狂扩产”并非偶然。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定制家居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但头部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不足20%,行业仍处于“大行业、小企业”的分散格局。欧派、索菲亚等龙头企业通过扩产提升产能,意图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进一步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此外,“大家居战略”的推进也倒逼企业扩大产能。从橱柜到衣柜,再到整家定制,头部企业试图通过全品类覆盖抢占消费者入口。例如,欧派的新生产基地将同步布局定制柜、木门、卫浴等多条产品线,形成“一站式”供应能力。这种模式需要强大的产能支撑,否则难以满足终端市场的快速交付需求。
二、产能过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然而,扩产背后的隐忧不容忽视。2024年,定制家居行业的库存周转天数已从2019年的45天延长至60天,部分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降至70%以下。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精装房渗透率提升,C端需求增速放缓,而B端工程渠道的竞争愈发激烈,价格战导致利润空间压缩。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小企业的“跟风扩产”可能加剧行业泡沫。2024年,某二线品牌盲目扩建产能后,因订单不足陷入资金链危机,最终被头部企业收购。这种案例在行业内并不罕见,扩产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巩固优势,也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博弈逻辑: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权衡
头部企业的扩产决策,本质上是对“马太效应”的押注。在行业洗牌期,产能规模、供应链效率和渠道控制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欧派通过智能化改造,将单条产线的日均产能提升至3000套,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索菲亚则通过“数字化中台”实现订单全流程管控,缩短交付周期。这些举措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在加速行业分化。
但风险同样存在。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过剩产能可能引发价格战和库存危机。2024年,某头部企业因库存积压被迫降价促销,导致经销商利润下滑,渠道稳定性受损。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短期内可能抢占市场,但长期将透支行业健康度。
四、破局之道: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
面对产能过剩的隐忧,头部企业正在探索新的增长路径。尚品宅配通过“BIM整装系统”切入整装赛道,将设计、施工、供应链整合为一体,提升客单价的同时降低获客成本;志邦家居则聚焦“智能化+环保化”,推出零醛板材和AI设计工具,以差异化产品避开同质化竞争。
行业协会也在积极引导企业转型。2025年,中国家具协会发布《定制家居行业绿色制造标准》,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产能优化。政策层面,政府对绿色建材的补贴力度加大,进一步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五、结语:理性扩产,方能行稳致远
在定制家居行业的“战国时代”,扩产是企业争夺话语权的必然选择,但盲目扩张只会加剧行业内卷。头部企业需以“产能优化”替代“产能堆砌”,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升级和模式变革构建护城河。唯有将规模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行业才能在产能过剩的迷雾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这场50亿的扩产博弈,既是勇气的试炼,更是智慧的较量。未来的定制家居江湖,谁能笑到最后?答案或许不在产能的数字里,而在企业对行业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战略定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