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海,有一大批像金猴这样的老牌企业,通过抓产品质量、加大研发力度来擦亮自己的品牌,带动着行业发展,繁荣了一方经济。自2002年起,威海市就率先实施名牌战略,坚持以品牌建设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不断加大对品牌的扶持、宣传和保护力度,促进了创建名品、名企业、名基地、名区域工作开展,有效提升了全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培育一个品牌、发展一个行业,带动一方经济”的效果。
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将品牌建设作为“加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及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推手,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协调推进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以企业为主体,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推进品牌建设强大合力,有力地推进了威海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通过完善以市长质量奖为主体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促使各行各业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发展自主品牌。截至目前,该市共有18家企业和12名个人获得威海市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借助卓越绩效模式架构,在核心技术创新、国外市场扩张、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了惊人业绩。荣获省长质量奖的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靠先进的管理标准把控质量,标准覆盖率达100%,确保了企业产品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跳出了轮胎低端市场的恶性竞争,该公司通过不断创新质量管理模式,为威海市各行各业树起了新标杆。
记者从《威海市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中看到,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工程、大气环境、电子商务六大质量品牌提升工程被列入质量工作重点,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基于此,在品牌建设工作中,威海市质监局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围绕威海市“3+4+3”产业布局,实施标准提升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标准水平建设,引领质量品牌提升。
在推动品牌建设工作中,威海市质监局鼓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通过供给测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供给水平。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对企业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了首席质量官在企业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质量安全等相关业务方面发挥着最直接的管理监督责任。目前,该市已有518名企业质量负责人取得了“首席质量官”证书。
威海品牌地产品展销中心和出口韩日食品同线同标同质(威海)体验中心的投入运营,使一大批威海品牌企业及其标志性产品在这里展示、销售,形成了威海品牌产品集聚地,打出了一剂有力的品牌积聚效应组合拳。为进一步壮大威海品牌集聚效应,威海市质监局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努力提升全市质量供给水平、品牌发展水平和标准建设水平。该局围绕企业品牌战略主题,先后举办了质量品牌提升培训班、品牌建设培训班、商标品牌知识宣讲等系列活动,为1000余家企业进行了培训。为提升质量供给水平和品牌发展水平,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威海市还印发了《关于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的意见》,有力促进了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品牌建设政策支撑,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威海市质监局局长彭霞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围绕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威海市将制定完善科技、金融、财税、人才培养等促进品牌建设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培育机制,壮大全市各个层次、不同产业的品牌数量,实现威海品牌内涵和知名度的提升与飞跃。
截至目前,威海市中国名牌产品、山东名牌分别达到19个和292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省著名商标分别达到35件和123件,8个产业集群被授予“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