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以来,家居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最新市场数据显示,中低端家居产品平均毛利率已跌破15%的行业公认生死线,部分企业甚至出现负毛利运营的极端情况。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出当前家居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价格战已从短期促销手段演变为长期生存策略,行业洗牌加速进行。从成品家具到定制家居,从陶瓷卫浴到软装饰品,降价潮席卷全产业链,企业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在消费降级、地产低迷的双重压力下,如何穿越价格战迷雾,成为摆在所有家居企业面前的生死命题。
价格战背后的结构性困局
当前家居市场的价格内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导致家居需求总量收缩,2024年全国家居零售市场规模同比下滑超过18%,企业为争夺有限订单不得不降价求生。另一方面,以美克家居、曲美家居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加速下沉,通过数字化营销手段将中高端产品价格下探至大众市场,直接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短视频电商等新兴渠道以超低折扣搅动市场,部分平台促销价低至3折,彻底击穿行业成本底线。这种"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竞争态势,使得整个行业陷入"降价-亏损-再降价"的恶性循环。
15%毛利率生死线的行业意义
在财务分析领域,15%的毛利率被普遍视为制造业企业的生命线。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曾明确指出:"汽车企业要15%的毛利才能够基本活下去,低于这个水平就意味着卖一台亏一台。"这一标准同样适用于家居行业。当毛利率跌破15%,企业将难以覆盖研发、营销和管理等固定支出,更无力进行必要的设备更新和人才储备。帝欧家居的惨痛教训就是明证——2023年其瓷砖业务毛利率骤降至15.58%,直接导致全年亏损15亿元,不得不通过裁员35%来止血。当前行业中,除少数定位高端的品牌外,大部分企业的毛利率已在12%-18%区间徘徊,距离危险红线仅一步之遥。
差异化突围的生存之道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部分企业已探索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天安新材通过"陶瓷+新材料"的双轮驱动,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020-5760万元,同比增长35%-55%,成为行业少有的亮点。其成功关键在于跳出同质化竞争,在高毛利细分市场建立优势。同样值得借鉴的是曲美家居的多品牌战略——通过Stressless高端舒适椅品牌维持利润,同时以IMG平价系列扩大市场份额。在渠道方面,建霖家居等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4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3%,有效分散了国内市场的风险。这些案例证明,在价格战肆虐的背景下,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重构才是穿越周期的正确路径。
数字化与效率革命的新机遇
降本增效已成为行业共识,但实现方式正发生质的变化。传统的人力成本压缩手段效果有限,而数字化带来的全链路效率提升展现出巨大潜力。途虎养车在汽车后市场的实践值得家居行业参考——通过将服务流程分解为标准化动作,其管理系统能精准优化每家门店的运营毛细血管,在低价策略下仍保持可观的利润水平。在家居领域,类似变革正在发生:从智能设计软件到柔性生产线,从AI库存管理到数字化营销,技术赋能正在重构行业成本结构。据测算,全面数字化转型可使家居企业运营效率提升30%以上,这对挣扎在盈亏边缘的企业而言无疑是救命稻草。
新能源与智能家居的转型契机
当传统家居产品陷入价格战泥潭时,新兴品类正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智能家居水传感器市场近年来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百亿。这类产品技术门槛较高,平均毛利率维持在35%-45%区间,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利润增长点。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与新能源结合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如光伏一体化阳台柜、储能式智能家具等创新产品,正在打开高端市场空间。对陷入价格战困局的企业而言,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或许能在红海市场中开辟新的蓝海。
行业整合与生态重构的前景
当前的家居行业危机也将加速市场出清和格局重塑。参照汽车行业的发展轨迹,在经历惨烈价格战后,市场最终将形成"3-5家头部企业+若干细分领域专家"的稳定结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被并购或成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是更现实的出路。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市场的态度已发生明显变化——2024年以来,仅有技术特色或模式创新的家居企业能获得融资,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企业估值大幅缩水。这种市场选择机制将迫使企业回归经营本质,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最终推动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结语: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家居行业当前的价格战危机,本质上是发展模式转型的阵痛。当人口红利和地产红利消退,企业必须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产品创新、效率革命还是模式重构,其核心都在于创造差异化价值。历史经验表明,能够在行业低谷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往往会在下一轮增长周期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对家居企业而言,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或许不是如何打赢价格战,而是如何为后价格战时代做好准备——通过技术创新重塑产品价值,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通过品牌升级重建用户认知。唯有如此,才能突破15%毛利率的生死线,赢得长远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