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的浪潮正在重塑家居行业的竞争格局。当消费者习惯用语音指令调节灯光、通过手机APP预设空调温度,甚至让窗帘自动感应光线变化时,一场以“智能家居中枢”为核心的生态争夺战已悄然打响。传统建材品牌曾是家居空间的定义者,如今却面临科技巨头与新兴智能硬件企业的双重夹击——如何在全屋智能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建材行业破局的关键。
一、智能家居中枢:生态战争的“兵家必争之地”
智能家居中枢是连接设备、数据与用户的神经中枢。它可以是嵌入墙面的智能面板、手机里的控制APP,甚至是隐藏在云端的算法系统。据IDC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将突破5.4亿台,其中中枢控制设备的市场份额年均增长率超25%。小米、华为、苹果等科技企业凭借操作系统与硬件生态优势,已构建起以“手机+中枢+终端”为核心的闭环体系;而欧瑞博、绿米等新兴品牌则通过分布式中控屏抢占细分市场。
这场战争的本质是用户入口的争夺。谁掌握了中枢,谁就能定义交互标准、整合生态链,甚至通过数据沉淀挖掘增值服务。对建材品牌而言,若继续停留在单一硬件供应角色,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当消费者选择全屋智能套餐时,灯具、开关、门锁等传统建材可能沦为“配件”,品牌溢价与用户粘性被生态主导者收割。
二、建材品牌的“破圈”挑战:从硬件到生态的跨越
传统建材企业的优势在于对家居场景的深度理解与渠道渗透能力。例如,欧普照明掌握着全国超10万家线下网点,公牛集团在开关插座市场的占有率超30%。但智能时代要求企业从“产品思维”转向“场景思维”,这需要跨越三道坎:
1. 技术整合的“最后一公里”
建材的智能化并非简单加装Wi-Fi模块。以智能门锁为例,需解决生物识别安全性、低功耗通信、云端加密等难题。部分企业选择与涂鸦智能、华为OpenHarmony等平台合作,但技术适配成本高、标准碎片化仍是痛点。
2. 生态兼容的“选择题”
Matter协议的推出缓解了跨品牌互联问题,但建材品牌仍需在苹果HomeKit、小米米家、华为鸿蒙等生态中“站队”。例如,西顿照明同时接入多个平台,但需为不同生态开发专属固件,增加了研发复杂度。
3. 用户心智的“场景重构”
消费者购买智能建材时,更关注整体体验而非单一产品。如何将开关、灯具、窗帘等设备转化为“主动服务”的场景解决方案?例如,三棵树涂料结合环境传感器,推出可自动调节温湿度的“呼吸墙面”,将建材功能延伸至健康管理领域。
三、建材品牌的突围路径:从“配角”到“生态共建者”
1. 打造“隐形中枢”:让建材成为生态的载体
传统中枢设备(如智能音箱、中控屏)存在“存在感过强”的问题,而建材本身是家居空间的必需品。例如,欧瑞博的MixPad将温控、照明、安防等功能集成于墙面面板,既保持建筑美学,又成为生态入口;海尔三翼鸟则通过“智慧阳台”场景,将晾衣架、洗衣机、储物柜等建材转化为智能场景节点。
2. 深耕垂直场景:用“小生态”对抗“大平台”
在全屋智能的“大生态”之外,建材品牌可聚焦细分领域构建“小生态”。例如,TATA木门推出静音门锁+新风系统的组合,主打睡眠场景;东鹏瓷砖开发地暖瓷砖+湿度传感器的“温暖地面”方案,切入适老化市场。通过场景化套系销售,建材品牌既能保持定价权,又能避免与科技巨头正面竞争。
3. 拥抱B端渠道:从家装公司到物业的生态渗透
建材品牌长期深耕的装修公司、设计师、物业等渠道,正是全屋智能落地的关键节点。例如,索菲亚家居与华为合作,将智能衣柜嵌入全屋智能方案;圣象地板通过与万科物业合作,在精装房项目中预装地暖控制系统。B端渠道的协同效应,可帮助建材品牌快速实现场景化落地。
4. 数据赋能: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智能建材产生的使用数据(如开关频率、能耗模式)是金矿。公牛集团通过智能插座收集用户行为数据,推出家庭用电优化服务;立邦涂料结合空气传感器数据,提供墙面翻新周期预测。当建材品牌从硬件销售转向数据服务,其商业模式将更具抗风险能力。
四、未来战场:碳中和与AIoT的双重机遇
在“双碳”目标下,智能建材的节能价值被放大。例如,霍尼韦尔的智能温控系统可降低建筑能耗30%;萤石网络的智能遮阳系统通过光线感应自动调节窗帘,减少空调使用。同时,AIoT技术的成熟让建材具备“自我进化”能力: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用户习惯,灯光可自动模拟自然光节律,地板能根据体重分布调整支撑力。
建材品牌的突围,本质是从“空间装饰者”向“生活服务者”的进化。当全屋智能的战场从“设备连接”转向“主动服务”,那些能将技术深度融入场景、用数据重构用户体验的建材企业,终将在这场生态战争中占据主动权。未来的家,或许不再由科技公司定义,而是由每一块会“思考”的瓷砖、每一面懂“呼吸”的墙面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