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腹地,一家年产50万吨水泥的建材企业近日传来喜讯:通过参与跨省绿电交易,企业用电成本较去年同期直降12%,年节约电费超300万元。这不仅是企业绿色转型的里程碑,更是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当"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跨省绿电交易正成为长三角建材企业降本增效、绿色转型的"新引擎"。
绿电交易:长三角能源协同新突破
今年初,长三角地区跨省绿电交易再创佳绩。据统计,长三角省市间绿电交易已开展101场,累计成交3.54亿千瓦时,较去年总量实现翻番。其中,安徽送上海绿电已成交2.7亿千瓦时,占长三角省市间绿电交易总量的76.3%。在沪皖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安徽早午峰满足上海绿电需求、上海晚峰支援安徽电力短缺"的分时段互济模式已成常态,为长三角企业提供了稳定、经济的绿电供应。
"我们与安徽新能源企业签订了3年期绿电交易合同,不仅锁定了未来三年的电力价格和电量,还获得了稳定的绿色能源消费证明,这对我们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形象至关重要。"某建材企业负责人介绍道。如今,长三角绿电交易已形成"年、月、月内多日、周、d-3日"的常态化交易体系,为各类企业提供了灵活多样的绿电采购渠道。
绿色转型:建材企业降本增效新路径
作为高耗能行业,建材企业一直面临用电成本高、碳排放压力大的挑战。在"双碳"目标下,传统的高能耗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而跨省绿电交易为建材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
"以前我们主要依赖火电,用电成本高且碳排放大。现在通过跨省绿电交易,我们不仅降低了用电成本,还实现了绿色生产,这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某大型建材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建材企业参与绿电交易后,平均用电成本下降10%-15%,碳排放强度下降约15%。以一家年产100万吨水泥的企业为例,通过绿电交易,年用电成本可降低约500万元,同时减少碳排放约10万吨,相当于种植了50万棵树。
机制创新:让绿电交易更便捷高效
长三角绿电交易之所以能迅速发展,离不开机制创新。国网华东分部持续完善长三角省市间绿电交易机制建设,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加强培训和宣传,培育形成"各方参与、多买多卖"的长三角省市间绿电互济格局。
"我们建立了全省的可再生能源基础档案,保障绿证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开发了绿色消费核算平台,精准记录和管理用户的绿电使用行为。"国网华东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24小时全时段交易"的绿电交易体系,满足各类企业差异化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模式的创新应用,让建材企业不仅能获得绿电,还能通过碳配额质押从金融机构获得低息贷款,用于购买绿电,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
未来可期:绿色能源消费新生态
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深入推进,长三角绿电交易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年,长三角地区绿电交易规模有望突破5亿千瓦时,参与企业数量将突破500家。
"我们正积极推动建材企业绿色转型,通过绿电交易降低用能成本,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跨省绿电交易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新亮点。从水泥、玻璃到陶瓷、建材,越来越多的行业正通过绿电交易实现绿色转型,不仅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也为区域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期待更多建材企业加入绿电交易行列,共同打造长三角绿色能源消费新生态。"一位能源行业专家表示,"这不仅是企业降本增效的现实选择,更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用电成本直降12%"到"绿色转型新标杆",跨省绿电交易正在重塑长三角能源消费格局。当绿色成为发展底色,当低碳成为竞争优势,长三角建材企业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双碳"承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未来,随着绿电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参与度的持续提升,长三角地区将形成更加完善的绿色能源消费体系,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长三角智慧"和"长三角方案"。这不仅是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更是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