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金融正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当传统建材行业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与绿色转型压力,一场由绿色债券融资驱动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改变行业格局。2025年,我国建材行业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突破200亿元大关,标志着建材企业正以金融创新为杠杆,撬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未来。
绿色转型: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长期以来依赖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与"双碳"目标存在显著矛盾。然而,随着《"十四五"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全面实施,绿色建材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从传统建材到绿色建材,不是简单的概念转变,而是产业生态的重构。"中国建材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已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企业核心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双轮驱动,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在这一背景下,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材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长期限的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绿色技术研发与绿色项目投资的资金瓶颈问题。
创新融资:绿色债券助力建材企业低碳发展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2025年《中国绿色债券白皮书》显示,绿色债券市场已从2016年的20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833亿元,年均增长16.5%。其中,建材行业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虽占比不高,但增速显著。
湖北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先行者"与"试验田",人行湖北省分行围绕"碳政策、碳工具、碳标准、碳产品、碳平台"五大维度发力,为建材企业绿色融资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创设"鄂绿融"绿色低碳专项工具,安排100亿元额度打造"再贷款+"模式,重点赋能建材等特色低碳产业。
"碳账户挂钩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将企业碳效评价与贷款支持优先度、额度、利率直接挂钩,为绿色建材企业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支持。截至2025年6月,湖北省已发放碳账户挂钩贷款1.76亿元,有效激励企业低碳转型。
案例解析:绿色债券融资的创新实践
在绿色债券融资的创新实践中,中国建材集团成为行业标杆。作为国内建材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累计融资超200亿元,主要用于绿色建材研发、绿色工厂建设、碳减排技术应用等领域。
"我们的'ASG无机复合保温免拆模板'技术,不仅解决了外墙保温材料空鼓、脱落等长期困扰建筑行业的问题,还大幅降低了建筑能耗。"襄阳银达银通节能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宙介绍道,"正是得益于绿色债券融资,我们才得以加速技术产业化,产品已远销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
在湖北,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企业积极实践"电-碳-金融"服务模式,以碳配额质押获得贷款,贷款资金用于购买绿电,绿电再抵扣碳配额,目前已为省内9家企业发放"电-碳-金融"贷款1.04亿元。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碳资产的金融价值转化,还推动了绿色建材产业链的低碳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发行的江西首单"孪生绿色债券",为建材企业绿色融资提供了新思路。"孪生绿债"同时发行绿色债券和普通债券,有助于市场观察比较绿色债券与非绿色债券的定价偏好,为建材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提供了定价参考。
未来展望:建材绿色债券市场的广阔前景
展望未来,建材行业绿色债券市场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绿色债券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绿色债券的国际认可度;二是绿色债券产品创新持续深化,"碳足迹挂钩贷款"、"碳强度+ESG双挂钩贷款"等创新产品将不断涌现;三是绿色债券融资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到2026年,建材行业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将突破300亿元。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绿色债券融资将成为建材企业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中国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正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建材企业提供"绿色+科技"的综合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已协助客户发行多只绿色债券,其中包含建材行业项目。
"绿色债券融资不是简单的资金支持,而是推动建材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战略性举措。"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绿色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建材企业将借助绿色债券融资,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跃升,为'双碳'目标贡献建材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绿色债券融资正引领建材行业驶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当200亿元的绿色债券融资规模成为行业新标杆,建材企业正以创新实践书写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篇章,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劲动能。这不仅是一场金融创新的实践,更是建材行业迈向可持续未来的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