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与数字中国战略纵深推进的双重背景下,我国住宅建设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智能化革命。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新建商品住宅中智能系统覆盖率已突破60%,较2020年翻了近三倍。这一里程碑式的跨越,不仅标志着智能居住从“高端配置”迈向“基础标配”,更折射出政策驱动、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三者共振下,中国住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

政策加码: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落地
智能住宅的快速普及,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牵引。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更新与智能建造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建住宅智能系统配置率不低于60%”的硬性指标。随后,住建部联合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住宅智能化建设技术导则》,对智能安防、能源管理、环境监测、远程控制等核心模块作出标准化规范。
地方层面亦迅速响应。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率先将智能系统纳入新建住宅预售许可审查条件;成都、合肥等地则通过财政补贴、容积率奖励等方式激励开发商主动升级产品。例如,杭州市对装配率达30%以上的智能住宅项目给予每平方米200元的建设补贴,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政策的“组合拳”不仅为行业划定了清晰路径,也有效消除了开发商在成本与标准上的观望情绪。
技术融合:AIoT赋能居住新体验
如果说政策是“推手”,那么技术则是智能住宅落地的“引擎”。2025年,AI(人工智能)与IoT(物联网)的深度融合,让住宅智能系统从“能用”走向“好用”乃至“懂你”。以华为、小米、海尔、涂鸦智能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纷纷推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实现照明、空调、窗帘、安防、家电等设备的无缝联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模型技术的下探正重塑人机交互方式。用户不再需要记忆复杂的语音指令,只需自然语言如“我有点冷”或“准备睡觉了”,系统便能自动调节室温、关闭灯光、启动睡眠模式。部分高端项目甚至引入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模型实时映射物理住宅状态,实现能耗预测、故障预警与远程运维。技术的平民化与体验的拟人化,极大提升了居民对智能系统的接受度与依赖度。
市场响应:从“加分项”到“必选项”
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市场逻辑悄然转变。过去,智能系统常被视为高端楼盘的“锦上添花”;如今,它已成为购房者衡量住宅品质的重要维度。贝壳研究院2025年中发布的《中国智能居住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超72%的90后购房者将“是否配备智能系统”列为选房关键因素,其中近四成愿意为此多支付5%–10%的购房溢价。
开发商亦顺势而为。万科“智慧家”、碧桂园“AI+社区”、龙湖“智序生活”等品牌战略全面铺开,智能配置不再局限于样板间,而是覆盖全盘交付。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小房企也开始通过与科技平台合作,以轻量化、模块化方案实现智能化“平权”,让更多刚需群体享受到科技红利。
绿色协同:智能系统助力“双碳”目标
智能住宅的普及,亦与国家“双碳”战略高度契合。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测用电、用水、用气数据,通过AI算法优化设备运行时段,平均节能率达15%–25%。例如,上海某新建小区通过智能光伏+储能+负荷调控系统,实现户均年减碳1.2吨。此外,智能灌溉、雨水回收、空气质量联动净化等功能,也在社区层面构建起绿色微循环。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智能系统不仅是提升居住舒适度的工具,更是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抓手。”未来,智能住宅将与绿色建筑、零碳社区深度绑定,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单元。
展望未来:迈向“以人为中心”的智慧生活
2025年新建住宅智能系统覆盖率突破60%,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起点。随着5G-A、边缘计算、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持续演进,住宅将不再只是“智能的容器”,而会进化为“有感知、会思考、能服务”的生命体。政策将继续引导标准统一、数据安全与互联互通,避免“信息孤岛”与“生态割裂”。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智能住宅将超越物理空间的界限,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深度融合,构建起“家—社区—城市”三级联动的数字生活新范式。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今天这60%的覆盖率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在政策驱动下,中国正以住宅为支点,撬动一场面向未来的居住文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