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企业家品牌周刊品牌研究 → 新闻正文
2025/10/14 14:56:38

环保认证成市场准入门槛,中小企业转型成本高

本站作者
这并非个例,随着全球双碳目标加速落地,环保认证已从加分项变为必选项,中小企业正陷入转型成本高企与市场准入双重压力的困境。

  在欧盟碳关税(CBAM)正式实施的浪潮中,一家浙江家具制造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抉择:要么投入500万元进行环保认证升级,要么放弃欧洲市场。这并非个例,随着全球"双碳"目标加速落地,环保认证已从"加分项"变为"必选项",中小企业正陷入转型成本高企与市场准入双重压力的困境。

  绿色壁垒升级:认证成国际市场的"入场券"

  近年来,全球环保法规呈现"严进严出"态势。欧盟《绿色产品规则》要求所有进入市场的商品必须提供全生命周期环境数据,而中国"双碳"目标的推进更让国内环保标准水涨船高。以十环认证为例,已成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建材、家具类目的"准入门槛",超70%消费者将此作为购买决策的核心依据。

  更严峻的是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欧盟碳关税(CBAM)的实施,使得未取得相应环保认证的中国出口产品面临高额碳关税。一位出口型企业负责人坦言:"去年我们因缺少EPD认证,损失了近2000万元的欧洲订单。"环保认证已从"锦上添花"变为"市场通行证",没有它,企业将被挡在国际市场大门之外。

  转型困局:成本高企与能力不足的双重压力

  中小企业在环保认证转型中面临"三高"困境:高成本、高技术门槛、高人才缺口。

  在成本方面,一套完整的环保认证体系搭建,包括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核算、供应链环保改造等,投入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对于年营收不足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而言,这相当于其年度利润的30%-50%。

  技术层面,环保认证要求企业具备碳足迹核算、环境数据监测等专业能力,而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相关技术储备。一位制造业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想申请十环认证,但连碳足迹核算该用什么标准都搞不清楚,找第三方机构咨询就花了10万元。"

  人才短缺更是制约转型的关键。环保认证涉及环境管理、碳核算、数据分析等多领域专业人才,而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高薪招聘,导致认证进程缓慢甚至停滞。

  破局之道:从被动合规到主动价值创造

  面对环保认证的高门槛,中小企业不应仅将其视为"成本项",而应转化为"价值创造点"。

  首先,精准定位认证价值。不要为认证而认证,要围绕企业核心产品与目标市场,选择最相关的认证类型。如出口欧洲的建材企业可优先申请EPD认证,而面向国内市场的家电企业则可聚焦十环认证。

  其次,借力数字化转型。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环境数据自动采集与溯源。某家电企业通过部署智能监测系统,将碳足迹核算成本降低60%,同时提升数据准确性,加速了十环认证进程。

  再者,构建绿色供应链。将环保要求纳入供应商管理,通过联合认证、技术帮扶等方式,带动供应链整体升级。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共同开展环保认证,不仅降低了认证成本,还增强了供应链稳定性。

  最后,善用政策红利。各地政府对环保认证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支持。某环保科技企业通过申请"首台套"补贴,成功将认证成本降低35%,并获得绿色金融支持。

  未来已来:环保认证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环保认证将从市场准入门槛演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数据显示,获得环保认证的企业在政府采购中可获得5-10分的加分,市场占有率平均提升20%。这不仅是对合规的肯定,更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认可。

  环保认证的门槛正在提高,但门槛背后是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那些能将环保认证转化为产品竞争力、供应链优势、品牌价值的企业,将在绿色经济浪潮中脱颖而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环保认证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中,没有"轻松过关"的捷径,只有"主动破局"的智慧。当环保认证从"成本"变为"价值",当绿色壁垒从"障碍"变为"机遇",中小企业便能在全球绿色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这不仅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更是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